烏江潮起,晨曦漫過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文軍小學的操場。1500余名學子手持彩扇旋身起舞,扇面開合間,緋紅與明黃的光影如蝶翼般掠過草地——這是思南花燈傳承六百余載的韻律與青少年兒童的心跳共振。學生安雨菲額角沁著薄汗,笑眼彎彎:“扇子展開的瞬間,像握住了祖先遞來的燈盞,燙著手心,也暖了心頭。這份自豪,讓我想做個‘追光者’,把這盞燈傳下去?!?/span>
在思南,千年花燈不僅是文化瑰寶,更是民族團結的紐帶。作為多民族聚居地,思南將非遺傳承與民族融合深度結合,讓土家花燈成為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。

歌伴舞《花燈姑娘》。李大勇攝
一盞燈,照徹千年光陰
“燈從唐朝起,戲自明代興”,這句在思南口耳相傳的俗語,藏著花燈戲藝術的源流密碼。自明代扎根烏江畔,這門發(fā)源于田間地頭的藝術,起初是農人間“門斗轉”“鷹展翅”的二人對舞,伴著嗩吶與鑼鼓,把春耕秋收的喜悅、家長里短的溫情唱進山野。時光流轉,它漸漸成了烏江兩岸最熱鬧的文化符號,每逢節(jié)慶,戲班搭臺,村民圍坐,唱詞里的故事從古老傳說講到當下生活,總能引得萬人空巷。
2006年,思南花燈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思南縣也因此獲評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,這盞沉寂多年的非遺明燈,終于在新時代綻放出更亮的光。今年春,來自長沙的馬拉松選手陳小江跑完環(huán)烏江半程馬拉松后漫步安化古街,恰遇萬壽宮前的花燈小戲開演,身著民族服飾的演員踩著碎步,唱腔清亮如烏江流水,與百年古建的飛檐翹角相映成趣。他捧著一碗米酒花甜粑站在人群中,直到戲散了還意猶未盡:“這哪是看節(jié)目,是思南把六百年的文化家底,釀成了一杯讓人難忘的甜酒?!?/span>

民俗大巡游。思南縣人民政府供圖
四韻交響,讓傳承扎進人心
如何讓古老非遺“活”在當下?思南給出的答案,藏在“說唱跳演”四部曲里——不是簡單復刻傳統,而是讓花燈藝術順著時代的脈絡,扎進每個人的生活。
說燈傳薪火,課堂里的文化基因。每周三下午,思南縣第一小學的音樂教室總會飄出悠揚的花燈調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芳執(zhí)著彩扇,手把手教孩子們“雪花蓋頂”的動作:“手腕要柔,像江里的水;腳步要穩(wěn),像岸邊的石?!备舯诮淌遥〖壏沁z代表性傳承人許朝正正拿著一件繡著纏枝紋的花燈戲服,給學生們講土家服飾的美學:“這朵花繡在衣襟上,是對生活的念想;這道邊鑲在袖口,是對傳統的敬重?!苯陙?,思南采取“非遺+校園”的模式,讓非遺走進學校,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化身“文化星火”,年均開展花燈培訓3000余人次,1600余場講座走進校園,累計10萬余名學子在扇舞與唱腔中,觸摸到了家鄉(xiāng)文化的根源。就像劉芳常說的:“把花燈放進課堂,不是要每個人都成藝人,是要讓孩子們知道,自己的家鄉(xiāng),藏著這樣珍貴的寶貝。讓青少年在舞步中感受文化認同?!?/span>
唱燈煥新聲,歌謠里的時代脈搏?!梆B(yǎng)老錢袋要捂緊,陌生鏈接莫點擊;黨的政策暖人心,鄉(xiāng)村振興有奔頭……”秋日的許家壩,幾個身著土家服飾的“幺妹”拿著話筒演唱,熟悉的《五送郎》曲牌,填進了防詐知識與政策宣傳的新詞,引得圍觀的老人頻頻點頭。這是思南花燈“唱新”的巧思——不丟老調子,更要唱新生活。今年的全省花燈小戲展演齊聚思南,《幺妹開店》里唱活了鄉(xiāng)村電商的熱鬧,《綠水青山好家園》唱出了生態(tài)保護的共識,傳統曲牌與時代主題碰撞出別樣火花。正如許朝正所說:“老祖宗傳下的調子,本就是唱生活的。現在的日子變好了,咱的花燈歌,也得跟著‘上新’。”

思南許家壩小學土家花燈進校園,激活校園大課間。思南縣人民政府供圖
跳燈展風華,舞步里的青春模樣。傳統花燈多是二人對舞,如今在思南,卻能看到千人同跳花燈操的盛景。近年來,思南已改編了4套花燈健身操,連續(xù)舉辦4屆花燈健身廣場舞大賽,每年參與人數近萬人。更鮮活的變化在校園里,許家壩第二小學的課間操,取代廣播體操的是花燈舞步,學生張馨蕊跳得滿頭大汗,卻笑得開懷:“以前課間只想坐著,現在跳花燈,感覺渾身都有勁兒,連學習都更精神了?!倍鴱男【徒佑|花燈的張馨蕊,已憑著靈動的舞步拿下多項省級獎項,她總說:“每次跳舞,都覺得自己像個小燈籠,能把花燈的光,帶到更遠的地方?!?/span>
近年來,文化活動已成為民族團結的大舞臺。2024年國慶萬人花燈巡游中,40余支隊伍里既有土家族的“龍鳳花燭”,也有苗族的“僰牌”表演,更有漢族學生與少數民族同學共同演繹的《幸福花兒朵朵開》。來自東莞的舞草龍非遺團隊與思南花燈隊并肩巡游,跨省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理解與情誼。
演戲鑄精魂,舞臺上的文化自信。從鄉(xiāng)村戲臺的油布棚,到全國舞臺的聚光燈,思南花燈戲正走出烏江,走向更廣闊的天地。2017年,小戲《拜年》《石林人家》晉京演出,土家兒女的淳樸與幽默,讓臺下觀眾掌聲不斷,最終摘得貴州省優(yōu)秀文藝作品獎;今年春天,大型花燈戲《思南姑娘大腳板》亮相廣東茶園游會,劇中烏江纖夫的號子、土家姑娘的歌謠,讓南粵觀眾深深沉醉于烏江風情?!皯蚶镅莸氖峭良胰说娜兆樱_下看的是咱文化的根。”導演周靜在《思南姑娘大腳板》謝幕時,看著臺下揮舞的熒光棒,眼眶發(fā)熱,“以前總擔心年輕人不愛看傳統戲,現在才知道,當土家幺妹與苗族姑娘同臺起舞,當漢族小伙和仡佬族青年共唱花燈調,只要把故事講進心里,老藝術也能抓住年輕人的目光。這盞燈就真正照亮了民族團結的未來?!?nbsp;

思南縣第三幼兒園六一兒童節(jié)向家長展示帶有濃厚地方民族特色的思南花燈課間操。思南縣人民政府供圖
古藝新枝,燈火漫過萬家
“變的是形式,不變的是魂。”這句話,劉芳說了四十余年。作為守護花燈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,她親歷了這門藝術的“涅槃”。從田間地頭的二人轉,到幾十人同臺的歌舞劇;從單一的彩扇,到融入現代燈光的舞臺設計,但那些藏在唱腔里的柔情、舞步里的堅韌,始終未變。在她的指導下,思南縣將“美女亮腳”“巖鷹展翅”等傳統動作重新編排,融入現代舞蹈的節(jié)奏感,讓千年舞步跳得更有青春氣。2024年,40余支民間花燈隊伍在思南主城區(qū)巡游,第四套花燈健身操剛一亮相,就引來路人跟著跳——領舞的是社區(qū)大媽,跟著跳的有放學的孩子,還有路過的游客,千把彩扇在夜色里揮動,像一條流淌的星河。
“以前是我們演戲給群眾看,現在群眾成了主角?!痹S朝正看著隊伍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,滿心歡喜。更深遠的改變在鄉(xiāng)土間發(fā)生,思南啟動“花燈大舞臺進鄉(xiāng)鎮(zhèn)”活動,深入28個鄉(xiāng)鎮(zhèn)挖掘原生態(tài)燈調,那些藏在深山里的老唱腔、老舞步,被重新整理、編排,又回到了村民的生活里,和美鄉(xiāng)村的畫卷,就在歌舞中徐徐鋪展。如今的思南,花燈已成為各族群眾共有的文化語言。
思南千人花燈舞。劉漢濱攝
暮色漸濃,烏江水面泛起粼粼波光,安化古街的燈火次第亮起。古戲臺上,幾個稚童踮著腳尖,跟著老藝人學《飛蛾撲火》的身段,扇柄握得緊緊的;廣場上,銀發(fā)族跟著音樂跳著新編的花燈健身操,腳步雖緩,卻透著認真;不遠處的花燈劇場里,花燈戲《脫貧路上見真情》正在上演,當劇中人唱出“黨的政策暖人心,日子越過越紅火”時,臺下掌聲雷動。
一盞燈,從明代亮到如今;一種文化,從田間走進生活。思南花燈的傳承,從來不是守著舊物不變,而是讓古老的藝術順著時代的脈搏跳動,讓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。就像老藝人手中的燈影,在堅守與創(chuàng)新中流轉,照亮了過去,也照亮了未來——這盞穿越千年的非遺明燈,終將在更多人手中,續(xù)寫永不熄滅的傳奇。(張平松)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