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山野間的傳統(tǒng)風味到餐桌上的現(xiàn)代藝術(shù),從承載地方記憶的家常吃食到走向更廣闊天地的特色美味,貴州美食的出圈正以味覺為紐帶,重構(gòu)文旅融合的新范式。銅仁綠豆粉便是其中生動的注腳。清晨微光穿透街巷,攤主支起鐵鍋的聲響與谷物清香一同飄蕩,不僅揭開了綠豆粉烹制的味覺儀式,更打開了銅仁的文化記憶寶庫,喚醒了當?shù)厝搜}里的味覺基因。當食客圍坐桌前,熱氣騰騰的粉碗端上桌,餐桌便成了情感聯(lián)結(jié)的紐帶,習俗傳承的現(xiàn)場,在口齒留香間,緩緩敘述百年風味傳承的故事。
歲月積淀:鐫刻在時光里的銅仁滋味
綠豆粉,由綠豆與稻米按比例混合磨制而成。這份美味的誕生,藏著銅仁土地的饋贈。在銅仁,水稻是當家糧食作物,綠豆亦是田間常見豆類,烏江流域特有的“田坎豆”種植傳統(tǒng),讓綠豆與油粘米在餐桌上邂逅成為必然,為這道美食埋下了味覺伏筆,也讓它在銅仁飲食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一口香入魂(曹志遠 攝)
據(jù)《大云村志》載,清末時,村人嚴伯華便在印思官商道旁搭棚售賣綠豆粉,往來客商歇腳時,一碗熱氣騰騰的粉下肚,便開啟了對銅仁滋味的初體驗。到了民國時期,綠豆粉已走向商業(yè)化,《銅仁地區(qū)志·商務(wù)志》所載的李甲甲、馬紹興、唐滕三等商號,讓這份豆香在流通中愈發(fā)醇厚。而石阡綠豆粉早在解放前便遠銷貴陽等地,讓他鄉(xiāng)人也得以窺見銅仁風味的獨特魅力。如今,即便細米粉、干粉、盤子粉等品類層出不窮,綠豆粉依然在銅仁大小粉館內(nèi)占據(jù)一席之地,百年時光從未沖淡它的魅力。
這片被烏江滋養(yǎng)的土地,將稻米的綿糯與綠豆的清甜編織成獨特的味覺經(jīng)緯。石磨轉(zhuǎn)動的韻律里,藏著村人嚴伯華為旅人補充能量的古老智慧;志書泛黃的紙頁間,商號的名字仍在訴說民國街頭巷尾的豆香傳奇。從銅仁到貴陽的顛簸驛道,到如今電商物流的便捷網(wǎng)絡(luò),這份帶著微孔結(jié)構(gòu)的淀粉食物,始終是銅仁人行走四方的“味覺身份證”。
魔法演繹:深藏樸素工藝的味覺奇觀
當綠豆與粘米以黃金比例相遇,經(jīng)過十余小時浸泡,平凡的谷物便開始醞釀神奇,蛻皮的綠豆貢獻清甜,油粘米賦予韌性,二者融合,奠定美味基礎(chǔ)。磨漿時湯勺與石磨默契配合,確保每一滴漿汁都飽含細膩的顆粒感,這是手藝人對質(zhì)感的精準把控。鐵鍋是高粱掃帚的“舞臺”,薄油刷過的鍋底的瞬間,綠豆粉制作的“魔法序幕”正式拉開。手藝人旋轉(zhuǎn)淋漿的手法,如同在鍋中繪制味覺符咒;鍋鏟輕輕刮平的動作,藏著讓粉皮均勻的秘術(shù)。短短幾分鐘的炕烙,溫度與時間精確到秒,最終,色澤明亮、柔韌細膩、清香撲鼻的餅皮出爐,在銅仁人的餐桌上演繹著無限可能。
趁熱將粉餅涂上辣椒醬、裹成卷餅干吃,酥脆中帶著辣意,是最直接的美味體驗;待餅皮在簸箕、筲箕等竹器上攤涼,卷折后切成筷子粗細的細絲,又能變化出多種吃法:清晨的集市里,拌著油辣椒的拌粉,是趕集人最便捷又滿足的早餐;正午的粉館中,澆上辣子雞臊子的湯粉讓人吃得汗流浹背仍不忍停箸;深秋的火鍋店里,吸飽牛羊油湯底的粉條,在齒間迸發(fā)濃郁鮮香。最特別的當屬銅仁西部部分縣城的“豆?jié){粉”和“窖水(酸湯豆腐的鹵水,味清甜微酸)粉”,微酸的湯頭與豆香形成絕妙平衡。

豆香印鄉(xiāng)愁(田紅芹 攝)
綠豆粉之所以深受喜愛、歷久不衰?關(guān)鍵在于其獨特構(gòu)造與營養(yǎng)價值:表面凹凸、內(nèi)部蓬松的孔洞,如同無數(shù)微型“味覺接收器”,貪婪地捕捉湯汁的鮮、辣椒的烈、酸菜的爽、綠豆的甜,成為所有味道的絕妙調(diào)和劑;而綠豆的加入不僅增添清香,還讓它富含淀粉、蛋白質(zhì)、磷、鈣等礦物質(zhì)及維生素,具有清熱消暑的效果,尤其適合炎熱夏季食用。
從鮮香骨湯的濃郁,到微酸窖水的清爽;從辣醬包裹的熱烈,到火鍋湯底的醇厚,這種食材以極強的可塑性,在市井小攤與精品餐飲店中,奏響動人的味覺變奏曲。當火鍋紅油浸透孔道、骨湯精華填滿空隙,簡單的淀粉結(jié)構(gòu)便升華成令人驚艷的味覺盛宴。銅仁人用世代智慧證明:真正的美味不在工藝繁復,而在將最簡單的食材,催化出最豐富的可能性。
鄉(xiāng)味的羈絆:穿透時光的溫情符號
對銅仁人而言,綠豆粉早已超越食物本身,成為民俗里流淌的滋味符號——即便如今它已是日常吃食,但在春節(jié)時,仍是不可或缺的“年味擔當”。一些農(nóng)村仍延續(xù)著春節(jié)前推綠豆粉的傳統(tǒng);更是非遺文化里的重要元素——在貴州省非遺項目石阡茶燈戲中,乞丐角色于主家門前“說對子”后,所討之物不過“粑粑與綠豆粉”,這份尋常吃食,早已刻進當?shù)厣畹募±怼?/p>
臘月下旬,家家戶戶便忙著籌備:提前泡好的豆米與當年新米,清晨的院子里,石磨吱呀轉(zhuǎn)動,婦女們輪流推磨、添料,熱鬧又溫馨??怀龅牡谝粡堬炂ぷ钍墙鹳F,總被人分食,酥脆清香里,滿是豐收的喜悅。正月初一,一碗熱騰的綠豆粉是新年第一口“溫度祝福”,親人間圍著灶臺閑話家常,藏著一年里最質(zhì)樸的歡喜。親友拜年時,它還會作為手信與回禮,柴火熏出的獨特香氣,隨著禮物傳遞,讓年味多了幾分溫情。
春節(jié)前的石磨聲,是銅仁最動人的年味前奏,新米與綠豆在陶甕中浸泡的時光,恰似對歲月更迭的溫柔丈量。柴火灶臺旁,婦女們指尖翻飛制作餅皮,心中藏著兩份默契:既要留住土灶特有的煙熏印記,更要存續(xù)推磨時閑話家常的歡愉。當游子行囊中的粉條跨越山河仍帶著銅仁晨露的濕度,這種食物便不再只是果腹之物,而是“會呼吸的鄉(xiāng)愁容器”。
曾記昔日從印江到外地探親,行囊中總會鄭重裹上十幾斤綠豆粉,顛簸十余小時,直至親人嘗到那口滾燙的家鄉(xiāng)滋味,才真正完成使命。如今電商發(fā)達,卻仍敵不過親手傳遞的溫度——因為只有那口滾燙的家鄉(xiāng)味,才能精準傳遞那份濃得化不開的鄉(xiāng)愁,讓遠方親人舌尖嘗到那句未說出口的“此味深處是吾鄉(xiāng)”。(嚴田剛 曹志遠)





